我听《小凤直播室》           

我听《小凤直播室》

22 May 2020

是在初中还是高中真的记不清了,现在我对自己在初中和高中的很多经历都混淆了。当时一直在收听一个电台,就是山东广播电台的《小凤直播室》。那时候应该是每周六晚上10点还是11点节目开始,主持人金小凤会采访各个领域的人,主要是人文类的访谈吧。这个节目真的影响了我十几年,一直到现在。那时候学习任务挺重的,晚上10点收听节目不算难,要听完就快12点了,有时候就听睡着了,这样的话就会在后面重播的时候补听完。

当时的我对于学习之外的东西接触的不多,看的书也不多,很多是青少年科普类的东西,更不用说当时的先锋文化了。节目的片头做的很好,我特意去把找来放在这里,怀念一下。

在世界的某个角落,总有什么能触动你的心灵,一个人,一本书,一部电影,还是一段音乐,小凤直播室——让我们共同去发现。

节目要求每个嘉宾都推荐一本书,一部电影或者一段音乐,节目里每一个嘉宾都是没听过的,但是怎么说呢,应该就是触动了我的心灵,真的非常喜欢这个节目,主持人小凤,每一位嘉宾都喜欢,了解了许多好书、好电影、好音乐、好思想,那时候根本不知道文艺青年之类的,后来文艺青年成了贬义词才发觉自己一直追寻和喜欢的是一样的东西。随便罗列一些嘉宾吧:左小祖咒、周云蓬、陈丹青、梁文道、郭文景、食指、刘索拉、冯克利、许知远、张有待、沈黎辉、孟京辉……很多嘉宾成了我永远的偶像,我真的非常喜欢他们,非常感谢他们。从这些嘉宾本身,以及他们推荐的作品,这些作品的作者,逐渐推及开来,形成一张大网,可以说就是这张大网塑造了我的思想和认知,让我成为现在这样一个人。

节目中的很多细节现在依然历历在目,比如关于梁文道的有一句:“梁文道啊,我跟你讲啊,你这种人啊出来混啊,很容易了!”,这句话在大学的时候我还经常学,这是我最早知道的台湾腔。比如节目中播放周云蓬的《中国孩子》,“不要做中国人的孩子 饿极了他们会把你吃掉 还不如旷野中的老山羊 为保护小羊而目露凶光 不要做中国人的孩子 爸爸妈妈都是些怯懦的人 为证明他们的铁石心肠 死到临头让领导先走”。比如诗人食指竟然是主持人金小凤的远房表哥,那首《相信未来》我后来找来背过,现在也还是只记得“当蜘蛛网无情地查封了我的炉台,当灰烬的余烟叹息着贫困的悲哀,我依然固执地铺平失望的灰烬,用美丽的雪花写下:相信未来。”还有郭文景的交响乐《蜀道难》,当时听了一些片段太喜欢了,后来在网上怎么也找不到,到现在都感到遗憾。还知道了话剧《恋爱的犀牛》,好想看啊。还有桑格格的《小时候》,太有趣了,不舍得看完!还有一期是《冯克利、许知远嘴对嘴》,就是两个人对谈节目,后来一直在关注许知远,看他的书和《十三邀》,还有陈丹青的《局部》,梁文道的《一千零一夜》。

因为节目都是晚上听的,寝室又熄灯了,有的时候听得很兴奋,但记不住,第二天印象就模糊了。后来我想到一个办法,就是在枕头边放了一块硬纸壳和一支铅笔,听到喜欢的想看的内容就摸黑记下来,写几个关键词。虽然难免字写得歪曲重叠,但是作为索引已经足够了,以后就找机会寻找完整的内容。

所以,在当时,同学们都在听周杰伦,我听左小祖咒、周云蓬、声音碎片乐队、重塑雕像的权利乐队、果味VC乐队;同学们看网络修真玄幻小说,我在看《阶级社会及其敌人》《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通往奴役之路》。我也不是完全不接触周杰伦、林俊杰、孙燕姿,网络小说也看过几本,但这些都是属于边角料,都没什么东西留下来,那些大部头也看不动,但就是发自内心地觉得这些才是好东西,想知道好东西是什么样的。当时跟同学们一起去网吧通宵,他们应该都是去玩游戏的,我就是在网上拼命地找节目中涉及到的内容,下载下来,保存到自己的MP3里面。后来还攒钱买了个GBA,就用GBA看电子书,因为这个屏幕大一些,但是屏幕没有背光,十分费眼睛哈哈。后来节目组还出了一本限量纪念版的书——《小凤丢手绢—8年的80个人》,算是一个合集吧。当时要是能买到就太好了,多么有纪念意义啊!

后来上了大学,网络上的资源也越来愈多了。有人专门整理了节目里面提到的所有的书、音乐和电影,当我找到这个word文件的时候简直太激动了!按照word中的列表一本本书去网上找电子版,当时加入了卓音工作室,有了自己的工作用机,硬盘里存了很多这些内容哈哈。这个文件现在还在网盘里存着,因为里面的书还没看完……后来赶上当当网或者亚马逊搞活动,买书优惠很多的时候,首先要买的就是节目里提到的这些书。当然,首先要在往上找有没有电子版,没有才会买纸质的。所以选一本书加入购物车要很长时间,都浪费到网上找资源了……后来梁文道的《一千零一夜》也变成了我的书单,但是买书的流程还是一样的……

可以说这个节目把我的审美和品味提升到比较高的层次,让我这十几年来一直在不停地追寻同样类似的好东西,看到一部作品就知道是不是自己这一卦的。我想了想,也总结不出来什么规律性的东西,还是一种感觉吧,都是潜移默化的影响吧。以后的几十年应该也会这样持续下去。

如果算是坏的方面的话,就是这些年这些内容使我产生的兴趣太多了,因为好东西太多了,可以说每个领域都有好东西,都让我十分想尝试。有一些流行乐要听,还有一些摇滚乐也要听,还有爵士乐、古典音乐都要听。虚构类的书要看,非虚构类也要看。AA游戏大作要玩,独立精品也要玩,早期的家用机、掌机上的佳作还要补玩。电影更不必说了,好电影实在太多了,还有纪录片、动画、漫画。还想练字,梦想学画画、玩乐器,写代码、搞博客、打篮球……我简单统计了一下,自己一年差不多读三四十本书,看八九十部电影、三四部动画漫画,玩两三个游戏,夏天每周能打打篮球,偶尔写点代码,博客基本属于年更,各种资源倒是攒了不少,完成的实在是九牛一毛啊!看书和看电影这些成本最低,但是也有些急功近利了,还有的一直存在梦里。但是哪个都不想放下,空闲时间又没有那么多,以至于到现在一事无成,可咋整啊!

@张亢亢Andre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