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十三邀》之一           

我看《十三邀》之一

22 May 2020

从《十三邀》第一季开始播出的时候,我就开始看了,当然是因为关注了许知远才比较早地知道这个节目,而知道许知远最早是在山东广播电台的《小凤直播室》节目中。许知远跟经济学家冯克利对谈,谈到了哈耶克,一个英国经济学家,但是他的《通往奴役之路》在美国更受欢迎。后来还看了许知远写的书:《那些忧伤的年轻人》《祖国的陌生人》,后来庄雅婷还写了一本《那些有伤的年轻人》哈哈。去年许知远的新书第一卷《青年变革者:梁启超(1873—1898)》写完了,已经在网上找到了电子版,准备有时间好好读一读了。

《十三邀》这个节目我是非常喜欢的,每次都看两个多小时的完整版,不想错过许知远和嘉宾的每一个对话。后来第一季都没追完就断了,后面都是断断续续地看一两集。节目一开始没什么人知道的,后来采访马东、罗振宇、俞飞鸿那几期上了热搜,许知远又一次被公众记起,又被一些人骂,可是他这么多年来还是那样啊,跟以前被骂的原因是差不多的,大概说就是一种所谓的“不合时宜感”。那几期不算我最喜欢的,我最喜欢的是采访白先勇、贾科长、李安、项飙、西川、张艾嘉、姜文、毕赣、牟其中等等,就是人文、经济、社科的那些。

这里把看的时候的笔记和想到的整理了一下。

我们这一代人的困惑可能是没有了困惑,没有了目标、激情、热情去追求一件事。

对当今时代有没有抵触情绪?

我应该是有的,不喜欢现在的时代,喜欢过去,做个落后于时代的人。

经常口出惊人之语,细想也颇有道理。

这里的问题是追求单一解释,单一代表人物,是思维的懒惰,对知识的懒惰。

边缘感(在某个环境、领域、圈子或社会之中)

这种体会不深,说不清楚,可能是处于其中而不自知,当局者迷。

应该了解一些历史、有一些知识的积累,这样遇到很多事就不会吃惊了。

是的,我特别反感周围的人动不动就哇哇哇,好想没见过猪跑一样。

只追寻相对价值便会陷入虚无主义,没有绝对价值吗?

这个问题好难,虚无主义是好还是坏?世界上总有很多道理、思想,看你坚持哪一种吧。

人生的悲凉的底色

我想不出自己的人生底色是什么,非常普通又平凡,灰色?

被误会是表达者的宿命

但还是要继续表达的吧,不管人们的认知、水平、耐心如何?

动物所做的一切背后都是为了竞争胜利,为了生存、繁衍或者更好地达到这些直接而明确的目的。那我研究这些还有什么乐趣呢?从动物映射到人?可以人早已超越了这一切,人做一件事背后的原因可能是分复杂,也有很单纯的目的:名、利、钱、权、欲……但还有的人不是这样的,他们在创造、追求更高层次的东西。是什么呢?侠之大者,家国天下。高尚的道德情操。成佛求道。他们不再追求自己本身的利益,把他人放在更重要的位置,把社会的良好发展当成更重要的事。动物也有利他行为,最终还是为了提高自己种群的生存适合度。是不是研究人,去搞人文社科研究更吸引我呢?

总被人问到自己的研究有什么用……真就没用呗……

值得吗?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评判标准,对于我来说做选择总是很难。

张艾嘉的脖子好累啊!

看到她脖子那么细,还频繁地转来转去,我感叹道。

许多事知道的先先后后,造成一次次的相逢或遗憾或幸会。

知道张艾嘉因唱《爱的代价》而出名之后。

西川、海子、骆一千——“北大三剑客”。词语激发词语。《米沃什词典》《哈扎尔辞典》

原来海子是哪个年代的,如果现在还活着,会跟西川差不多吧。

《美丽新世界》

敏感程度的增加可能是某些朴素的感受的缺失

应该是记错了,增加换成减少吧?

自己的局限性是什么?

被钱搞地束手束脚。

追求真实、真理、事实、真相,而往往不可得。

现在的人啊,只看是不是跟自己认知相同的,不管真相了!

有的事你不深度地参与其中便无法得知局中人的真实感受,但深入其中又会无法跳出其中,无法形成一种旁观者的视角,为什么会这样?

——许知远对话吴晓波 2020-3-31

或许一个人回顾自己投入身心做过的事,进行总结的时候,能做到既深入其中有获得旁观者视角?

最近几十年,中国文化都在经受西方文化的冲击、洗刷,现在这个过程结束了吗?真正留下来的是什么?显现出其中优秀的东西了吗?是现在到处在宣扬、提倡、弘扬的中华传统?国学?

对未来的诉求,不要到大学去,要去研究所,好好搞学术。

李泽厚《中国近代思想史论》

晚清的不变革:1. 恐惧革命(1789法国大革命);2. 外国的错误示范

说别人好,要多说,没什么害处;说别人坏,要有理有据。

划重点!!!

汗血宝马是因为马身上的寄生虫

“有一半钱是挨骂的钱

人都是很难改的

你好我好大家好,遇到事情过不了。”——许知远采访于谦

今天的教育教出来的是凡人,过日子的人。

“人要找理想的境界(归宿)

往里走,安顿自己

看东西要深,想要想彻底

文明、文化的传递者,其中的一环”——许知远采访牟其中

太长了,分成两篇吧。

@张亢亢Andrew